新华鲜报|行程8万海里:“雪龙兄弟”带回来什么?
59 2025-04-05 18:29:56
2015年,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的下发,新一轮电改拉开帷幕。
日前,新疆发改委公布了2020年1-11月全区电力运行情况。11月,新疆电网调度口径总发电量319.3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77%。
其中,光伏发电9.9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4.1%,占总发电量3.11%。其中,光伏发电1405小时,同比增加68小时。风电32.5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5.4%,占总发电量10.19%。11月,新疆电网调度口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32小时,同比增加22小时。2020年1-11月,新疆电网调度口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353小时,同比增加223小时。
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28.6万千瓦,占装机总容量的10.75%。累计风电利用率89.5%,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人类社会之所以要应对气候变化,归根结底是避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因此,要有预防百年一遇风险和宁可十防九空的准备。
总体来看,我们还处在能源电力转型的初期,政策设计要针对这时期的特点,政策的根子上要正,导向要明,具有一定灵活性,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没有将电能全成本传导到终端用户,不利于用户认识低碳发展的艰巨性,不利于强化节能意识,也会间接影响到碳价格,进而影响到碳市场的正常运行。首先,要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中的责任。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民经济要正常运转,必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
当前进行的电力体制改革框架设计,主要是把电网看成电力系统的中间环节,看成只是一个输电的通道。而对黑天鹅事件,各方面的认识远远不够,国家体制性、战略性的对应也几乎是空白。
责任是政策的靶心,只有责任明确才能精准施策。其次是完善以能源商品属性为导向的电价政策。如中国燃煤电厂的污染控制水平和过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速度等与电价政策导向是完全一致的。传统的五年计划与今日的五年规划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就局部而言,也会降低一些地区在传统能源配置方式下能源借给不足的风险。30-60目标实现过程,必然也是以电价为引导能源电力转型过程。领导、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及全社会各方面预防风险。电价政策改革要以电能商品属性为依据逐步完善,并完善交叉补贴,政府高度重视系统支撑和风险防范的成本传导。
但随着大比例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系统难以满足安全稳定要求,发生大面积电力系统崩溃风险的概率增大,使短周期的风险叠加酿成能源安全大风险。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分解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在安全中的责任。在能源电力转型中,防止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灰犀牛事件及小概率高风险的黑天鹅事件,也是实现30-60目标的应有之义。
在30-60目标下,由于可再生能源将大规模、大比例进入能源电力系统,使得能源安全问题的性质在发生着新的重大变化。这种大面积、长时间的气象条件的风险,其发生的频率如何,只要简单查阅有关信息资料就可以做出直观判断。二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虽然过去十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占比仍然不大,装机占比约20%,但电量占比不到10%,电力系统仍然是一个以煤电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煤电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从煤电利用小时下降也可以明显看到煤电对电网安全的支撑作用。(作者:王志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专职副理事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能源发展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与党的十九大关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要求,以及30-60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三是虽然发生了黑天鹅事件的自然条件,但并没有造成大大的影响。
要深刻认识黑天鹅事件是以大面积供应短缺为主要特征与电网安全稳定相叠加的复合型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不以人的意愿而转移的自然规律引起的。这里所指的风险,应当是指风险一旦发生,可能会对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产生的极为严重破坏。
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后,风险不容忽视研究能源安全问题,主要针对影响能源供应的充足性可靠性、价格可承受性及稳定性因素进行风险概率分析和提出预警及防范的措施等。解决重大的能源安全风险说到底是风险与经济性的平衡问题。
扶持政策直接引导了我国新能源发展达到世界第一,技术水平总体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第二类情况是由小概率自然现象引起的能源安全大风险,即黑天鹅事件。
在小范围、低比重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日周期和季节性高峰时段的影响原则上不能称为能源电力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技术风险,尤其是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风险,包括电源与电网不协调,电网不够坚强,以及来自于生产运行操作等技术层面。在能源电力转型初期,新能源发展、储能技术和低碳发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虽然日新月异,但与传统的能源电力的竞争还存在较大差距,政策体系也很不完备。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对于大面积、长时间天气原因造成的新的能源电力安全风险,仅靠电力系统、电网企业是不可能独立防范的。传统的电力不足造成的严重缺电主要是制约经济发展,对于大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来说,黑天鹅事件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破坏性很大,对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将带来灾难性风险。
尽管在一些地区,已如利剑高悬,但全社会并没有意识到黑天鹅的逼近。这些都是能源转型中遇到的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也是学费的一部分。
守住能源电力安全底线,政策作用不可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的十多年间,在大力推进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另一方也要系统考虑,脚踏实地,做好能源电力转型中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防范
30-60目标对于电网的作用应当重新评估,电网格局应当重新布局。人类社会之所以要应对气候变化,归根结底是避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因此,要有预防百年一遇风险和宁可十防九空的准备。对于保障能源电力安全、防范大灾大难这样的世纪性任务,政府责任无可替代。但随着大比例再生能源的发展,电力系统难以满足安全稳定要求,发生大面积电力系统崩溃风险的概率增大,使短周期的风险叠加酿成能源安全大风险。
守住能源电力安全底线,政策作用不可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的十多年间,在大力推进以风电、光伏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与此同时,发展中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已经大规模出现,有些还在爆发的前夜,有些埋藏了隐患。
面对30-60目标,如何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守住能源电力安全的底线,政策的作用不可替代。电价政策改革要以电能商品属性为依据逐步完善,并完善交叉补贴,政府高度重视系统支撑和风险防范的成本传导。
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后,风险不容忽视研究能源安全问题,主要针对影响能源供应的充足性可靠性、价格可承受性及稳定性因素进行风险概率分析和提出预警及防范的措施等。以往的能源安全风险,一方面体现在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地缘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形、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上,尤其是对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这种风险更为敏感和重要。